时间:2025-01-07 访问量:1307
在英语教学的漫漫长路上,我们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心愿:让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这门语言,更能深切领悟其背后的文化、逻辑与魅力。但在日常教学中,大家或许都碰到过这样的场景:学生们能流畅背诵单词、语法规则,考试时却在实际运用上栽跟头;课堂上对知识点频频点头,一到生活里要用英语交流,就变得支支吾吾。这背后的根源,往往在于教学过于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,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。 就拿我之前教过的一个班级来说,在学习一般现在时的时候,我曾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语法规则,学生们笔记做得满满当当,课堂提问回答得也像模像样。可到了写作练习,问题就暴露无遗:不是 be 动词和实义动词混用,就是主语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忘了加 “s”。这让我意识到,他们只是死记硬背了规则,并未真正理解何时、为何要用一般现在时。 当我们聚焦于追求理解的教学时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“容器”,而是主动探索意义的 “探险家”。在讲解现在进行时的时候,我尝试改变策略。先播放一段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的视频,画面里有的在跑步,有的在跳绳,有的在踢球。孩子们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,我顺势提问:“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?” 引导他们用现在进行时描述看到的场景。随后,让学生两两一组,互相询问并回答 “What are you doing now?” 在这样的互动中,学生们不仅轻松掌握了现在进行时的结构,更明白了它用于描述当下正在发生的动作这一实际用途。这,就是追求理解教学的魅力 —— 让知识从抽象的书本,走进鲜活的生活。
一、逆向设计:以终为始规划教学蓝图
(一)明确预期结果:从学生视角出发 在踏上每一次教学旅程前,咱们得先明晰目的地。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,深入剖析学情,从而锚定具体、可衡量的学习目标。面对刚踏入初中的学生,咱们要考虑到他们小学阶段积累的简单英语知识基础,以及这个年龄段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、渴望表达自我的特点。基于此,咱们可设定以下学习目标:知识层面,学生能够精准认读、拼写诸如 “parent” “grandparent” “sister” “brother” 等家庭成员词汇,熟练掌握 “This is my...”“These are my...” 等用于介绍家人的句型;技能方面,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,条理清晰地描述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,绘声绘色地讲述家庭聚会中的趣事,且表达流畅自然;情感态度上,借由对家庭话题的深入探讨,激发学生珍视家人、热爱家庭的情感,培养他们在交流中尊重他人、分享生活的意识。这些目标宛如明亮的灯塔,为后续教学照亮前行的方向。
(二)确定评估证据:精准检验理解程度 有了目标,还得有精准的 “测量尺”,来看看学生到底学得咋样。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就像多面棱镜,全方位折射出学生的学习成效。 课堂表现观察是一扇窗,透过它,咱们能实时洞悉学生的学习动态。在小组讨论 “家庭聚会最喜欢的活动” 时,观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句型积极参与交流,能否与小组成员默契协作、碰撞思维火花。作业完成情况也是重要考量,像布置学生写一篇 “My Family” 的小短文,从词汇运用是否恰当、句型结构是否准确、内容是否丰富饱满等维度,就能精准探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。口语测试更是不可或缺,模拟真实家庭聚会场景,让学生现场介绍家人、分享聚会经历,考察其口语的流利度、准确性与交际的得体性。 再如单元测验,精心设计涵盖词汇辨析、句型转换、阅读理解(如阅读一篇关于西方家庭聚会习俗的短文回答问题)、写作(如描述一次难忘的家庭聚会)等题型,综合检验学生听、说、读、写各方面能力是否达标。这些评估方式彼此呼应、相辅相成,共同为教学调整与学生学习改进提供有力依据。
(三)设计学习活动:搭建通往理解的阶梯 学习活动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桥梁,要设计得巧妙有趣、富有挑战,才能吸引学生欣然踏上求知之旅。 以听说活动为例,播放一段温馨欢快的家庭聚会视频,视频里人们欢声笑语、畅所欲言。观看后,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听到的关键信息,像 “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party?” “What are they doing?” 接着,组织学生分组模仿视频进行对话练习,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创意,让交流更加鲜活。在阅读板块,选取一篇介绍不同国家货币,如大家都怎样使用货币等。阅读前,抛出悬念激发好奇,如 “Do you know how American kids know the money?” 阅读中,穿插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,像 “What activities do they usually do?” 阅读后,安排小组讨论对比异同,加深理解。写作训练时,先展示几篇不同风格的优秀范文,有简洁平实的,有文采斐然的,和学生一起剖析结构、赏析好词好句,随后让学生借鉴技巧,创作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。 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的活动,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,让知识在趣味与挑战中,稳稳扎根于他们的脑海。
二、大概念引领:构建英语知识体系
(一)挖掘大概念:串联知识珍珠 在英语知识的广袤星空中,大概念宛如熠熠生辉的北极星,为师生指引方向。它绝非孤立的语法规则、词汇列表,而是统摄诸多知识细节的核心要义。 以英语语法为例,“动词的时态” 便是一大关键概念。从小学初步接触的一般现在时,到初中逐步深入的现在进行时、一般过去时等,看似繁杂的时态变化,实则遵循着时间逻辑这条暗线。一般现在时用于描述日常反复发生的动作或客观真理,像 “We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.”;现在进行时聚焦当下此刻正在进行的行为,如 “Look! She is dancing in the classroom.”;一般过去时则将记忆拉回过去已发生的事情,“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last weekend.”。理解这一核心概念,学生便能洞察不同时态背后的表意差异,精准选择合适的时态进行表达,而非机械背诵规则。 再看英语写作,“文体特征与写作结构” 是贯穿始终的大概念。小学阶段写简单的日记、便签,初中进阶到记叙文、说明文创作。记叙文讲究起因、经过、结果的完整叙述,以人物、事件为主线,像写 “An Unforgettable Trip”,需清晰勾勒旅行的前因后果、沿途见闻;说明文旨在阐释事物特征、原理,如介绍 “The Internet”,要条理分明地阐述其功能、发展等。把握文体大概念,学生从谋篇布局到细节雕琢,都能有章可循,让笔下文字层次井然。 这些大概念恰似强力胶水,将零散的知识点粘连成稳固的知识板块,助力学生轻松调取运用,实现知识的跨情境迁移。
(二)基于大概念教学:从小学奠基到初中深化
小学阶段,孩子们如同初绽的嫩芽,好奇心旺盛但认知能力尚浅。英语教学多倚重直观形象、趣味盎然的方式,悄然在他们心中埋下大概念的种子。以学习动物词汇为例,教师借助色彩斑斓的动物卡片、活泼逗趣的动物动画,让孩子们在欢乐氛围中记住 “cat” “dog” “elephant” 等单词。课堂上,简单的对话练习 “What’s this? It’s a...” 初步构建起英语交流的雏形,这实则是为语言运用大概念奠基,让孩子领悟英语能描绘身边万物。 步入初中,学生的思维愈发敏锐,知识储备渐丰。此时,围绕大概念的教学走向纵深拓展。同样是语言运用,阅读课上选取经典英文篇章,像《鲁滨逊漂流记》简易版,在分析文本时,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角色语言风格差异,领悟正式与口语表达的情境适配性;写作训练里,要求学生依据给定主题,如 “未来城市生活”,综合运用多种时态、复杂句型,架构逻辑缜密的篇章,深化对语言精准表意、灵活多变的理解。 从小学到初中,大概念教学如一场接力赛,前一阶段的启蒙为后续深化筑牢根基,后续拓展又反哺前期认知,促使学生英语素养螺旋攀升,逐步成长为熟练驾驭英语的能手。
三、创设情境:让英语学习 “活” 起来
(一)情境的力量:激发学习内驱力 大家都知道,语言是生活的 “镜子”,脱离了情境的英语学习,就像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。一个贴合学生生活、兴趣与认知水平的情境,能瞬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,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,让英语从书本上的字符,变为鲜活的交流工具。 就拿日常交际用语来说,咱们创设一个 “餐厅点餐” 的情境。教室里简单布置成餐厅模样,摆上几张桌椅,放上菜单道具。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服务员,“顾客” 看着菜单纠结地说:“I’d like some hamburgers, but I’m not sure if they are too greasy. What would you recommend?” ,“服务员” 热情回应:“Our vegetable salad is very fresh today, and the spaghetti is also popular. It tastes great.” 在这样的情境里,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点餐、推荐菜品的常用句型,还学会结合情境灵活应变,像考虑食物口味、健康因素等来交流,比单纯背诵句型效果好得多。 再讲讲文化主题的情境创设。在学习西方节日时,以 “圣诞节” 为例,播放一段温馨欢乐的圣诞节街头庆祝视频,视频里人们唱着圣诞歌、交换礼物、装饰圣诞树。看完后,组织学生讨论:“What traditions do you see in the video? Do we have similar festivals in our country?” 引导他们对比中西方节日习俗,理解文化差异。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,讲述春节贴春联、放鞭炮,中秋节赏月、吃月饼等习俗,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,也增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。这种情境化学习,让知识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,而是带着生活温度、文化底蕴的 “宝藏”,吸引学生主动挖掘。
(二)情境创设实操:多维度融合 那如何在课堂上巧妙创设情境呢?多媒体资源可是咱们的得力 “助手”。选取英文电影片段辅助教学时,要精心选材,像经典动画电影《疯狂动物城》,其画面精美、语言生动且贴近生活,情节涵盖友谊、梦想、克服困难等多元主题,适合各年龄段学生。播放前,提出问题引发思考,如 “Why does Judy want to be a police officer?”;播放中,适时暂停讲解难点词汇、短语,像 “You can only be what you are born to be.” 里的 “be born to be” 短语用法;播放后,组织小组讨论剧情、角色性格,模仿经典对白进行表演,让学生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里,提升听说能力,感受英语的魅力。 角色扮演同样妙趣横生。在教授问路指路句型时,设定 “城市街头” 情境,学生分组扮演问路者与指路人。一位学生焦急地问:“Excuse me, I’m lost.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earest subway station?” 另一位学生耐心指路:“Sure. Go straight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. You can’t miss it.” 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,学生对句型的运用得心应手,还锻炼了沟通能力与应变思维。 要是条件允许,实地考察更是能给学生带来震撼体验。学习 “自然景观” 相关知识时,带学生走进公园、郊外。看到潺潺溪流,引导学生描述:“Look at the stream. The water is flowing gently and it makes a pleasant sound.” 观察古老树木,探讨:“How old do you think this tree is? What kind of trees are common in this area?” 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,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见闻紧密相连,知识记得牢,表达也更流畅自然。通过这些多元情境创设方法,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英语世界的大门,让他们在趣味中探索,在实践中成长。
四、多元评估:全方位见证成长轨迹
(一)评估多样化:不止于考试成绩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旅程中,咱们得告别 “唯分数论”,拥抱多元评估的新世界。除了常规的纸笔测试,档案袋评价、同伴互评、自我评价等都是洞察学生学习成效的 “多棱镜”。 档案袋评价就像是学生学习的 “成长相册”,里头精心收录着他们的课堂佳作、课后习作、思维导图、学习反思日志等珍贵 “照片”。就拿学习英语写作来说,学生把从最初简单稚嫩的语句,到后来逻辑缜密、文采斐然的文章依次归档,再附上每篇作品的创作思路、自我点评以及老师的批改建议。如此一来,不仅清晰呈现出写作技能的进阶轨迹,更能让学生在回顾中真切感受到成长的喜悦,激发持续奋进的动力。 同伴互评则为学生搭建起合作学习的 “交流桥”。在英语阅读分享活动里,学生分组阅读同一篇文章后,互相点评对方的阅读理解、观点阐述是否到位。这个过程中,他们既能学习借鉴同伴的新颖视角,又能在给他人提建议时,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,学会换位思考,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,让学习从单向输入变为多向互动。 自我评价宛如学生手中的 “学习指南针”,引导他们定期反思学习过程。例如,完成一个单元学习后,学生静下心来思考:这阶段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?哪些学习方法效果显著,哪些需要调整?像有的学生发现自己背单词时,用联想法记得又快又牢,可做阅读理解总是急于求成、忽略细节,于是便有了后续改进的方向,逐步成长为学习的 “掌舵人”。
(二)反馈促提升:为学生成长 “导航” 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反馈,恰似学生成长路上的 “导航仪”,能精准助力他们调整航向,驶向知识的彼岸。 当学生完成写作练习,咱们反馈时要先敏锐捕捉闪光点,大力肯定他们运用的巧妙词汇、独特句型,或是新颖观点,像 “你用的这个‘gorgeous’来形容风景,比‘beautiful’更出彩,一下就让画面跃然纸上,看得出你词汇积累很用心”,给予他们满满的成就感。紧接着,再温和且具体地指出问题,如 “这处句子的时态有点小混淆,要是把‘played’改成‘play’,就和前文的时间背景更契合啦”,并附上正确示例,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如何改进。 口语练习反馈也有妙招,课堂上学生发言后,咱们迅速提炼精华,重复强调关键的正确表达,同时巧妙纠正发音、语法错误,以鼓励为主调,如 “你刚才分享假期经历时,‘went to the beach’这个短语用得超地道,要是‘swim’的过去式‘swam’发音再饱满些,就完美无缺啦,继续加油”,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提升口语水平,不惧开口表达。 凭借多元评估与贴心反馈,咱们为学生打造全方位成长支持系统,见证他们在英语学习天地里振翅高飞。
携手共进:为学生的理解之路添彩
亲爱的英语教师同仁们,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教学、深度育人的新大门。虽说初中与小学教学在学情、知识难度上存在差异,但理念一脉相承。小学阶段是启蒙,重在激发兴趣、铺垫基础,咱们巧用情境、游戏,让孩子们亲近英语;初中则在此基础上深化拓展,强化知识体系、提升综合运用能力。希望大家别怕尝试新理念,咱们能依据学生实际,逐步调整优化。 若大家想深入学习,《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》这本书必看,里头有超多理论、案例剖析,给咱启发满满。还有不少教学资源网站,像教习网、小学英语学科网,课件、教案、素材应有尽有;公众号如 “小学英语微课堂”“英语教学教研”,常分享新颖实用点子。多交流、多探索,咱们携手让学生英语学习之路越走越精彩,看他们在理解中绽放光芒,真正驾驭英语、畅享语言魅力!